9月20日,在上海交通大学迎来建校130周年倒计时200天之际,一场以“爱交大·久爱你”为主题的纪念活动在闵行校区举行,百对交大校友伉俪专门返校,以集体捐赠的方式表达对母校的挚爱深情,以音乐会的形式传递爱的铮铮誓言。交大党委书记杨振斌为结婚40年以上的校友伉俪致送特别定制的“爱交大·久爱你”爱情证书,青春不毕业合唱团、校友艺术团、学生民乐团等为校友伉俪献上了精心排练的艺术表演。
1940年代,徐光宪和高小霞相识于交大化学系的课堂,在“南洋化工社”中一起制酱油、研墨水,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以知识相知、以理想相守。1951年,哥大教职与即将到手的博士帽皆不敌一句“科学无国界,科学家有祖国”。他们绕道香港,辗转归国。回国后,他们双双进入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,从此将毕生心血献于中国化学事业。徐光宪开创稀土分离技术体系,获誉“中国稀土之父”;高小霞于极谱分析、稀土微肥等领域潜心钻研,以几十种微量元素的高灵敏分析方法,成为中国分析化学与稀土化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。他们不仅是学术上的知己、生活中的伴侣,更是新中国化学学科建设的同行者与奠基人。从交通大学走出的这两位院士伉俪诠释了何谓“饮水思源,爱国荣校”:心系家国所需,勇攀科学高峰,以实实在在的成绩反馈母校与学科发展。
1960年代的交大校园里,女篮“五朵金花”之一的杨敏之在球场上奔跑,看台上的顾安忠揣着信纸,偷偷写下心动。婚后,顾安忠深耕LNG能源领域,杨敏之从船舶系转攻数学,二人彼此支撑。1982年-1988年,他们克服重重困难,先后赴美进修,学成归国继续坚守在教学一线。他们没把爱情写成诗,却把名字写进了教育事业;他们不曾说“奉献”,只是把一生的清晨与深夜,都交给了中国工业腾飞的每一个数据,交给了讲台下一双双期盼的眼睛。
在闵行校区的思源湖畔有一座程及美术馆,美术馆后有一小丘,上有一亭,名为“李亭”。这座青石砌就的亭子不仅是校园里一道静谧的风景,更承载着李金发、茅家婵夫妇的赤子之心。1996年母校百年华诞之际,这两位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1965届学长以亭铭志,将半生积淀化作对母校的深情。亭柱上镌刻的楹联“阅尽沧桑,见四海莘莘学子皆爱国”“欣逢盛典,看五洲代代门生均思源”是对学弟学妹们的殷殷嘱托。当年青丝共沐杏坛雨,而今白首同栽桃李林,这座石亭不仅是建筑,更是这对伉俪真挚爱情与母校情深的具象投影。
最好的爱是比肩而立,灵魂相契,是同频共振,与国同行。这就是交大人的爱情。(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 通讯员华亭)
炒股配资之家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