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4年春天,新四军在江苏省车桥镇进行了一场极为艰难的战斗,这场战斗被称为“虎口拔牙”的恶战。战斗中,敌军日军460余人被消灭,伪军480余人被彻底击溃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场战斗后,战斗记录创造了抗战期间生俘日军的最高纪录——24人!然而,原本这一数字完全可以更高,甚至达到三倍、四倍之多,可惜在战后搜捕中出现了不彻底的情况,错失了更多俘虏的机会。那么,究竟发生了什么呢?
1944年3月,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。日军在华北、华中、华南的战线收缩,企图控制并稳固后方区域。然而,新四军的将领们显然不准备让日军安稳地过日子。当时,苏北、苏中、淮南三块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受到了日军的封锁,若能占领车桥镇,就能打通这三块根据地的战略通道,这对日军来说构成了巨大的威胁,因为车桥镇坐落于淮安、涟水、泾口和曹甸等地区的交汇处,是敌军第65师与第64师的接合部。守军虽然只有一个日军小队和一个伪军大队,但凭借坚固的碉堡和围墙防线,还是形成了较为严密的防御体系。
展开剩余76%新四军将领粟裕决心攻占车桥镇,为此召开了紧急会议,决定集结五个团的兵力,采取“攻点打援”的战术,并由副师长叶飞亲自担任前线指挥。战斗计划很明确,迅速进攻车桥及其周边地区。
1944年3月5日凌晨,战斗打响。新四军精心策划了一次巧妙的奔袭战术,夜间避开敌人的外围阵地,悄无声息地突破了车桥镇的防线。新四军的突击队员首先越过护城河,迅速架设云梯攀爬围墙,紧接着利用炸药破坏敌人的防御工事。战士们分成小组,借助黑夜的掩护悄然接近敌人的防线。当枪声突然响起时,车桥镇的伪军才意识到大事不妙,准备还击却已经晚了。仅仅25分钟,新四军就突破了外围防线,敌人的防御体系瞬间崩溃。新四军的精准火力使得敌人几乎无法反击,许多伪军甚至没有时间组织有效的抵抗就被击溃。到了中午12点,车桥镇内的伪军几乎全军覆没,剩下的日军被逼迫困守在碉堡内。
但战斗并没有因此结束,接下来是日军增援部队的到来。车桥镇失守的消息迅速传到了日军指挥部,驻扎在淮安、淮阴、涟水的敌军紧急组织了增援部队,企图夺回车桥。然而,敌人还未摸清战况,就已经进入了新四军精心设下的伏击圈。
3月5日下午4点,日军的第一批援军240人乘坐7辆卡车,从淮安方向赶来。刚行驶到韩庄附近,500米外,突然间枪声大作,轻重机枪齐齐开火,日军瞬间遭到致命打击,车队陷入了混乱。残余的敌军慌忙撤退,但却不慎闯入了新四军预设的地雷阵。爆炸声中,车辆被炸翻,日军士兵四散逃窜。
第一波日军增援未能稳定局势,接着第二批、第三批、第四批援军也陆续赶到,他们试图重新集结力量,但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新四军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。无论日军如何调整战术,他们都无法接近车桥镇。所有增援部队都在阵地外被狙击打击,根本无法正面接触车桥镇的核心地区。
当天夜里,日军开始尝试通过偷袭和突围的方式突破新四军的防线。但新四军的防守丝毫没有松懈,每一次日军的突围都被迅速扑灭。此时,叶飞接到了报告,得知敌军增援仍在途中,便果断下达命令,要求各部队做好彻底包围敌军的准备。
到了3月6日凌晨2时,日军增援彻底崩溃,溃不成军。部分日军士兵逃进芦苇荡试图避开追击,结果被新四军提前埋伏的部队一一擒获。还有一些日军在逃窜过程中,甚至跑到了新四军打援指挥所附近,最终被警卫员和通信员制服,成为了俘虏。
战斗结束后,新四军共歼灭了460余名日军,并成功生擒24名日军士兵,同时还消灭了伪军480余人。这场战役不仅彻底粉碎了日军的增援计划,还迫使敌军在车桥一带大幅度收缩了防线,战斗结果堪称辉煌。
然而,在复盘时,新四军指挥部才意识到,如果搜捕工作做得更彻底,俘虏数量本可以达到三倍甚至四倍。遗憾的是,由于战后战士们未能及时搜捕负伤的日军,有些未被当场活捉的敌人被忽略掉。甚至有战士在战斗第二天早晨随口问:“活鬼子要不要?如果要,我去拣一个好的抬来。”结果,他真的抬来了一个伤号日军。然而,如果战斗当天就加强对战俘的收集,可能还能再抓住80名日军。
战利品方面,战后缴获了大量的武器、弹药和生活物资,甚至连鸦片、银器等都被详细记录。然而,机枪、弹药的收集却不够彻底,导致战后日军悄悄回到战场,捞回了8挺机枪,并从土堆中挖走了两挺机枪,甚至连埋在泥土里的子弹箱也被日军悄悄带走。这一失误,成为了战役中无法忽视的遗憾。
总之,虽然这场战斗在很多方面留下了些许遗憾,但它依然是华中战场上一次不可多得的经典胜利。新四军的英勇表现已经在车桥的土地上留下了不朽的传奇。
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配资之家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