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13日至14日,全球妇女峰会在北京拉开帷幕。今年是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,也是北京世妇会召开30周年。在苏美社,也有一群女性作者以初心为笔、以岁月为笺,在文物保护、文化传承、学术研究的天地里深耕不辍。苏美社作者群体人才济济,本次仅从众多优秀的女性作者中选取九位,她们或扎根荒漠,或伏案挥毫,或踏遍山野,用数十年光阴诠释 “坚守” 二字。让我们走进九位女性的故事,看她们如何以热爱为炬,照亮文化传承之路。
01
她们是苏美社文化传承与出版之路上的 “先行者”,深耕领域数十载,她们用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厚重的著作,打破学术壁垒、唤醒传统之美,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筑牢根基。
展开剩余91%《中国敦煌》
敦煌研究院 编
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
樊锦诗
荒漠里的敦煌守望者
“这辈子到莫高窟干什么来了?”这个问题,樊锦诗用六十载光阴作答。1963年,刚从北大毕业的她顶着风沙来到敦煌莫高窟,住土屋土炕、喝苦咸水、爬“蜈蚣梯” 是日常标配。苏秉琦先生一句 “考古报告要留史” 的嘱托,让她把研究、记录敦煌石窟当成终身使命。
552个洞窟、涉及十余学科,樊锦诗埋首书山与洞窟,常常忘了时间。从青春年少到满头华发,这位“敦煌的女儿”带领敦煌研究院在苏美社陆续出版了《中国敦煌》《敦煌鉴赏 精选50窟》《敦煌与丝绸之路研究丛书(全6册)》等多部书籍。这些著作以贴近生活的视角打破敦煌学的学术壁垒,让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理念与多元文化价值走入大众视野。
如今80多岁的樊锦诗仍挂心石窟保护,就像沙漠胡杨,在贫瘠中扎根生长。她留下的记录与研究,早已成了莫高窟最坚实的 “备份”。
《书法有法》
孙晓云 著
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
孙晓云
笔墨间的文化传薪者
“执笔书写已超过一个甲子”,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的毛笔里藏着两代人的坚守。出身书法世家的她,把笔墨当成精神支柱,十余年里推出约30种图书,让汉字之美走进生活。
小楷写就的 “国学德育经典” 系列,一笔一画皆是对传统的敬畏;行草挥洒的《中国赋》《丝路情》,字字饱含对时代的热忱;中楷 “书法临本” 系列更是贴心,让 “三百千” (《三字经》《百家姓》《千字文》)成了入门者的随身伙伴。
从2011年首届江苏书展开始,孙晓云已连续15年与读者共赴书香之约,她的作品已成为江苏书展最鲜明的文化符号之一。“让中国字、中国文、中国书,为世界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”,她用笔墨践行承诺,那些墨迹晕染处,正是传统文化鲜活的模样。
《大漆髹饰辞典》
长北 陈厚娟 著
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
长北
漆艺世界的 “解码人”
14 岁进漆器厂当学徒的长北,没想到自己会成为漆艺史的书写者。师从张道一先生后,她带着 “做史论家” 的嘱托,一头扎进漆艺研究四十年。她自费出国数十次看文物,在故宫泡上百天,蹲在偏远工坊记录匠艺。
她创造独特方法,用田野调查印证古籍考据,打通了文献、文物与工坊的隔阂。从《长北漆艺笔记》《髹饰录析解》到《大漆髹饰辞典》,30 余种著作里,满是她对漆艺的痴迷。她致力于用简明的文字,让每一位对漆艺感兴趣的读者都读得懂、有得用。她用文字为漆器作传,让那些 “低调如墨、高调如焰” 的美被世人看见。
02
她们是苏美社文化出版的 “生力军”,带着热忱与担当,在不同领域开疆拓土。她们以扎实的行动、创新的视角,让濒危文化活起来、让民生设计暖起来、让学术理论实起来,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。
《地上看山西》
杨平 主编
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
杨平
山西壁画的“打捞者”
“这里不止有煤矿和陈醋”,为了这句话,杨平把 20年光阴花在了山西的荒山野岭。作为“山西的女儿”,她没法放任家乡占全国70%之多的古壁画在风雨中褪色,毅然放弃都市生活,扛起相机踏上征途。
泥泞山路磨破无数双鞋,沉重器材压弯肩膀,一张照片要按上百次快门,团队成员陆续离开,她却咬牙坚持。自费百万、走访800多座寺观、拍下20多万幅影像,最终精选600余幅汇成《地上看山西》。这本超大画幅的典藏之作,让晋北到晋南的34座寺观壁画惊艳亮相——那些斑驳色彩里,藏着她对故土最深的眷恋。
《共和国100个经典民生设计》
林晶晶 著
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
林晶晶
民生设计的 “时光旅行者”
作为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的老师,林晶晶始终相信好的设计藏在生活的烟火气里。为了让更多人看见民生设计背后的时代故事,她耗时数年打磨《共和国100个经典民生设计》,把半个多世纪的生活记忆装进了书里。
这本书像一部“民生设计时光机”,以“文论图说”的形式,沿着四个重要历史时期的脉络,串联起100个与百姓朝夕相伴的设计——小到一支钢笔、一个玻璃杯,记录着普通人的日常点滴;大到家用电器、交通工具,见证着生活品质的跃升;甚至连生产这些物件的工业母机,也被她细细挖掘,还原出中国工业化的坚实脚步。从构思到出版,她始终紧扣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核心,让每一个设计案例都与新中国社会发展史相连。那些图文里不仅有设计的创新巧思,更藏着无数动人的生活瞬间,既肯定了民生设计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,也让读者从指尖触碰的物件里,读懂中国设计的文化自信与历史责任。
“凤凰文库 ·设计理论研究系列”
李砚祖 张黎 联合主编
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
张黎
设计理论的 “架桥人”
同济大学教授张黎在苏美社主编的书籍已经有厚厚几摞,“凤凰文库·设计理论研究系列”“设计与时代译丛”……她牵头策划四十余卷丛书,从思辨设计到设计伦理,搭建起中外理论沟通的桥梁。
张黎深研设计与生活的联结,主持十余项科研项目,发表数十篇论文,却始终强调理论要落地。那些译著与专著里,既有学术深度,又藏着对日常的关照。“让设计读懂时代”,她用笔墨梳理设计脉络,为行业注入理性之光。
03
她们是苏美童书作者,是孩子精神世界的 “引路人”,将知识与温暖融入创作。她们跳出传统说教,用孩子喜爱的方式,在科普、历史、成长教育中播下种子,守护孩子们的成长。
《吴姥姥不刷题.科学真好玩(第一辑)》
不刷题的吴姥姥团队 著
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
吴姥姥
科学科普的 “老顽童”
73岁的吴於人没想到,自己会成B站百大UP主。退休前是同济大学教授的她,2018年成立“不刷题俱乐部”,拿着矿泉水瓶做实验,用短视频讲物理知识,成了孩子们喜欢的“吴姥姥”。
她把这份热情搬进《吴姥姥不刷题.科学真好玩》,用漫画与实验解读近100个知识点,从生活物理到宇宙奥秘,延续“不刷题重探究”的理念。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光环下,她更在意孩子眼里的光:“让科学变好玩,才是最好的启蒙”。这位“银发知播”用热爱证明,知识永远年轻。
“汤小团漫游中国历史系列”
谷清平 著
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
谷清平
历史故事的 “新说书人”
当女儿说 “历史不好看”,作家谷清平决定自己动笔。这位曾写出《钱多多嫁人记》的作者,花7年打磨56册“汤小团漫游中国历史系列”,把二十四史变成孩子爱读的冒险故事。
她坚守“不歪曲历史”的底线,又用奇幻笔法让历史活起来。汤小团穿越时空,带着读者见春秋风云、识汉唐气象。这套书销量破三千万,还输出香港,后续的“卷毛漫游世界历史”更把视野投向全球。“这是给女儿的礼物”,这份最初的“私心”最终长成了滋养万千孩子的文化养分。
“完美小孩谷豆豆校园故事系列”
张小鹿 著
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
张小鹿
校园成长的记录者
从教近20年的张小鹿,笔下的故事都带着教室的温度。她发现孩子们的校园烦恼,便创作出“完美小孩谷豆豆校园故事系列”,用那个爱闯祸的小男生的经历,讲成长与亲子关系。
张小鹿的笔下全是生活琐事:课本展览日的慌乱、探索宇宙的好奇,注音版与活泼插图让低年级孩子爱不释手,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夸她的书“有故事有情怀”。她在意家长与孩子共读时的笑声,那些温暖文字里,藏着她对教育最真的理解:成长从不是完美,而是慢慢变好。
文字 | 四加
制作 | 四加
校对 | 十一
发布于:江苏省炒股配资之家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